△蒋敏熙夺得冠军
△张嘉朗获得冠军
在奥运会历史上,香港总共获得了四枚奥运金牌,其中三枚是从过去两届比赛中带回来的,而且全部来自击剑项目。击剑是如何在中国香港成为一项运动的?带着这个问题,总台记者采访了中国香港击剑队主教练郑少康。
“没有量的积累,就不会有质的变化。”
20年来,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动体育发展,不断加大投入和资源配置。这些努力显着提高了香港击剑运动的水平。 1982年,银禧体育中心成立,即香港体育学院的前身。成立之初,击剑是九大重点工程之一。 2004年,香港体育学院正式成立。 2012年,特区政府设立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,为香港体育学院提供持续的财政支持。
香港特区政府希望培养精英运动员,但如何定义“精英”二字,需要一个门槛。香港击剑队总教练郑兆康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,他制定了规章制度,要求香港运动员通过年度积分比赛排名,并获得前八名。成年或青少年运动员可以被视为精英。此外,如果想代表香港参加比赛,必须满足排名前4名、出勤率足够高(每周至少25小时训练时间)等条件。
郑教练直言,训练时间可多可少。培训不像去市场买菜,可以讨价还价,但不必讨价还价。没有量的积累,就不会有质的变化。
去年,香港特区政府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指出,政府将继续以精英化、专业化、赛事化、产业化、大众化推动香港体育发展。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持续推动《体育康乐设施十年发展蓝图》,提供体育馆、运动场及公园等各类康乐体育设施,包括可举办国际比赛的游泳池级比赛、击剑训练和比赛。健身房的设备。
“只有当你主观上想做好一件事时,你才能千方百计做好一件事。”
蒋敏熙的击剑生涯从11岁开始,开始训练两年后就获得了U17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。
2011年,郑兆康出任香港击剑队主教练。他非常支持江敏熙后来选择上大学。他对江敏熙说:“击剑和学习并不矛盾,只要分配好时间,两件事都能成功,两条轨道都可以发展。”四年来,蒋敏熙从未放弃过击剑和训练。
在郑教练看来,蒋敏熙是一位非常聪明、友善、非常自律的运动员。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知道需要做什么才能得到它。
他还说道:“主动和被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,效果也完全不同。你要我练,就是被动。我要练,就是我主动。只有你想做好,才能做好。”主观上你能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件事,或者尽力而为。”
“依托祖国,连接世界”
——招募国内外优秀教练
香港与奥运会的渊源很早,但直到21世纪初,击剑在香港仍然是一项不受欢迎的运动。主教练郑肇康于1998年获邀出任香港轮椅击剑队总教练,并于2011年调任香港轮椅击剑队总教练。他回忆刚到香港时当年,香港击剑队只有四种剑型,而且运动员都是业余选手。
内地体育人才为香港提供了专业力量。两位教练王昌永和郑兆康分别来自江苏和广东。香港击剑队前主教练王瑞吉也是广东人。
张家朗的前教练王昌勇2000年来香港执教,他曾将过去的香港击剑队比作一张白纸,无法跻身国际比赛前列。因此,他去香港队的任务之一,就是把内地优秀的教学经验带到香港。
在此基础上,香港开始了系统化、专业化的击剑训练。郑兆康出任主教练后,对香港击剑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他不仅从内地引进了多名教练,还聘请了一批世界级的欧洲教练。香港特区政府也投入资源,大力支持聘请内地和海外优秀教练。
回顾当时的寻人经历,郑教练表示,他已经联系过国际击剑联合会的竞赛总监,对一位重剑教练非常感兴趣。不过,该教练已超过香港体育学院规定的退休年龄,无法进入学院正式执教。最终,郑教练和体育学院一起想办法,最终邀请他作为顾问教练,并签订了合同。而这位教练就是姜敏熙的现任教练、罗马尼亚籍教练奥克塔维安。
至于张嘉朗的外籍主教练雷格利,则是郑兆康通过不断邀请和“茅草屋巡视”的方式邀请来的。
△香港击剑队总教练郑兆康在香港体育学院向记者介绍训练内容
“香港精英运动员+内地国家级经验+世界顶级资源”的模式也充分发挥了香港“背靠祖国、连通世界”的独特优势。郑教练表示,经过多年的准备和安排,香港击剑已经进入收获阶段。他相信,中国香港未来将会诞生更多的“蒋敏熙”和“张家郎”。
主台记者丨朱丹、李志强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fjiance.com/html/tiyuwenda/9454.html